《深圳民间节俗》 廖虹雷 著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2015年11月出版
陶立璠(学者)
廖虹雷先生是深圳杰出的民俗学工作者捷克队在比赛中展现出色实力,也是一位出色的重视民俗田野考察的学者。捷克队在比赛中展现出色实力他是深圳市本土(乡土)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捷克队在比赛中展现出色实力,近10年来,将精力完全集中在深圳民俗文化的考察和研究上,先后出版了《深圳民俗寻踪》(2008年)、《深圳民间熟语》(2013年)等专著,前者荣获广东省第八届鲁迅文学艺术奖,后者获广东省第六届民间文艺著作奖。现在他又将一部《深圳民间节俗》呈现在捷克队在比赛中展现出色实力我平博体育们面前,可见他治学和写作的勤奋。
虽说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只有短短的30多年,但它的发展充满了神奇,建设不愧为“深圳速度”。谈到深圳文化,我们会看到,在深圳各种现代化的建筑中,同样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文化设施。西方文化、港台文化、移民文化在这里汇聚升腾,形成生气勃勃的新兴文化,影响着内地。另一方面,我们也会看到,无论深圳的发展多么急剧,多么现代化,而居住在那里的原住民,仍然留恋和守望着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和深圳的地域环境、历史变迁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不易改变。回望深圳,虽说它是一座新型的工商业城市,而它的历史却是非常悠久。1680多年的郡县史是很好的证明。如今的鹤湖民居、大万世居、南头古城、大鹏所城和凤凰古村皆为文化底蕴深厚的古迹,其中大鹏所城还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还有南山区蛇口半岛的赤湾左炮台、宋少帝陵、天后宫等。赤湾左炮台保存完好的古炮及清军驻守时的营房遗址,为深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盐田区沙头角的中英街是一条古老的街道,被称为“一街两制”。街道中央有当年清朝政府与英国政府共同设立的界碑。这一切都说明深圳在成为经济特区之前,传统文化的根基是非常深厚的,深圳文化的根就在民间。
然而,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转型。面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滚滚浪潮,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交融势不可挡。作为民众生活一部分的民俗文化,也在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俗随时变”是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何况深圳毗邻香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头堡,传统文化势必要受到外来文化的撞击,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原有的价值观也在其变化,这就是传统文化式微的原因。深圳在变为经济特区时,尤其如此。但是,传统的民俗文化毕竟是深圳民众的精神家园,要留住深圳传统文化的根,守望其精神家园,是我们一代民间文化工作者的责任。廖虹雷先生就是深圳民俗文化的坚定的守望者,也是一位保护传统文化的先知先觉者。他对深圳民俗文化的考察、记录和书写,几乎和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同时起步的。而且几十年如一日,在深圳的农村,在建设工地,在繁华的街市,寻踪昔日的精神家园,采录即将消失的民俗,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如上两部著作和大量的论文,便是证明。现在廖虹雷先生又将一部《深圳民间节俗》呈现在我们面前,留住记忆,留住传统的实践之道,使我深深地感动。
节日文化是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它最能体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更贴近民众的思想感情。它既是一种智慧的创造,也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可以说,在众多的民俗世象中,没有比节日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更能寄托人们美好的期望。节日文化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它的灵魂是信仰。人们为了表达心中的诉求,将许多智慧和创造附着在节日之上,使其显得更加炫目多彩。深圳的节日文化历史久远,丰富多彩,至今还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展现异样的风采。如“沙头角鱼灯舞”“西乡抢炮”“坂田麒麟舞”“福永舞龙狮”“南澳舞草龙”和“大鹏清蘸”等,年复一年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并没有被现代化的生活所取代。而且所有这些,在廖虹雷先生笔下,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深圳民间节俗》洋洋数40万言,分四章记述深圳的农事节俗(时令节俗)、祭祀节俗(神诞节俗)、纪念节俗(庆贺节俗)和游乐节俗,内容十分详备。从中不难看出深圳人(土著居民)在历史上和现实中是怎样思考和生活的;不难看出极具民俗文化的地域性和族群性特色;更不难看出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作者的田野作业功力。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